市八中学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12-05-22 09:17:38    作者:教育工会    日点击量:
 +《素质教育在美国》读后感


作者:缪宁媛


        +通过本次读书活动有幸拜读了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对于入行不久,资历尚浅的我来说本书中很多的理论与观点都给了我莫大的启发,至今印象深刻。而我作为接受中国传统教育的过来人如今转换角色,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需要通过不断地边摸索边学习来充实自己,而此类书籍便是我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养料之一。


       +本书的第一章节提出的“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就已经引发了我无限的思考,作者通过发生在自己儿子身上的一件事让我们感受到美国教育和中国教育在观念上的差异,也让我感受到一些共鸣。就拿我以前做学生时画画的经历来说,临摹更优于创造一幅图画,我可以很像样地将老师的教的或者是书本上的一些图画下来,画得很逼真,但每次需要我自己动手去画些什么时,总觉得脑海里没有这个图画的印象,脑袋空空如也,不知从何开始动笔,每次都是如此。但其实图画创作本身又有何样本呢,只是将“作何感想”展现在纸上,又有何“像不像”之说,也许从“不像”到“像”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创造力的抹杀。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因为学生本身就赋有无穷的创造力,而我们教师所应该做的是去呵护、去鼓励、去培养。


       +“要不要投自己一票”也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章节,我想这个问题也应该会引起许多人的共鸣,就我自己而言,在学生时代选任何先进,即便再符合要求也绝不会在选票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这似乎才符合我们中华民族谦逊的品格,而一直以来也觉得无可厚非,如果自己本身足够优秀少了自己那票仍可以当选。而书中那句话瞬间点醒了我,“如果连你都不相信自己,谁还敢投你的票呢?”+中国人首先考虑的是别人会怎么看我,而美国人从小教育孩子去做你认为应该做的事。确实,自信和谦逊其实是不矛盾的,我们的学生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勇敢去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踏出勇敢的第一步,我想以后班级里的任何竞争都应该鼓励学生给自己投上一票,为自己加加分。


       +而另外一个章节“要不要惩罚孩子”也是我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隐隐约约萦绕着我的一个困扰。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先前对美国教育有着认识上的误区,觉得美国教育是崇尚学生个性发展的,没有太多的纪律以及条条框框的东西。而事实上,书中提及美国学校里学生人手一册校纪校规,这于学生来说是铁一般的,谁违反了那就接受相应的惩罚没有二话。而我们中国的学校也有校纪校规,也是人手一本,甚至每班都有班规,却收效甚微,我想这还是由于我们的小册子上多的是规定了学生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没有注明相应的惩罚,至少不是很细化。而如今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舆论导向也不利于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类似于像“体罚”,“变相体罚”,“伤害学生自尊心”这些词看得多了,也时常在我脑海中盘旋,我从未停止过对到底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惩罚措施并且又可以同时建立在不伤害学生身心的基础上这个问题的思考。要不要罚?该怎么罚?有没有效?我记得以前自己做学生的时候老师对学生进行批评,罚抄,罚站都是很平常也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罚过了,痛过了,以后就不敢再碰,在当时也并未有听说有学生采取极端手段的事情,是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相比我们这代人而言脆弱了吗,如若不是那又为何会演变成这样。


       +感谢学校向我们推荐了《素质教育在美国》,它是本好书。我对好书的定义是,品读时让人脑海中有思维碰撞的火花,爱不释手,读完之后又能让人陷入无尽的思考,并意犹未尽、印象深刻。
 +读《素质教育在美国》之感想

作者:张从玘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我们学校每年都开展的读书活动,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本学年我在认真学习了校长向全体教师推荐的美国教育学博士黄全愈先生的《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之后,获益匪浅。对照美国的教育,反思自己从教以来的教育实践,深切感受到我们当前的教育现状非要进行彻底的改革不可。借此机会同各位交流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我是一个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从教以来经历了我国“文革”结束以来的历次教改,也尝试采用了不少教育专家总结出来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但是总感觉到收效甚微。自己辛辛苦苦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甚至辅导补课,然而学生的厌学情绪与日俱增,甚至让我深信如果高考不考语文的话,很少会有学生自觉选上语文课的。这对于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不啻是一个悲哀。为此我常常陷入沉思,一个中国孩子却厌学祖国的语言文字,对自己祖国文化不能认同,这绝不是祖国的文化和语言文字有什么问题,肯定是我们的教育出了偏差。


       +韩愈在《师说》中开宗明义地说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的这一教育理念由唐代传到今天,我们从来把它当做经典来传诵,视其为自然的理所当然的事。可是黄全愈博士却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数千年来从未把学生看作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而不是知识的主人,因此,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在整个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一种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我们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孩子自由发展和思考的空间在哪里?我国当前教育界权威叶澜先生提出:“教育是一项直接面向生命的事业,而且是为了促进人的精神生命主动发展的伟大事业。”他痛惜,现今的教育“缺乏一种基本的人性教育,缺少对生命的敬畏、关爱和尊重教育。”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多地是精讲多练,“讲”就是“传授”,就是我讲你听,“练”就是“训练”就是我训你练。就是没有想到过什么是“教”,黄博士在书中给我们对“教”进行了准确的定义,他说:的方式,是点到为止;的内容因为有许多是没有答案、没有对错之分的(如绘画欣赏),因此只要给对方即达到目的。在许多时候,对方对传授的内容有可接受有可不接受。这里就明显地表述了美国式的教育理念,他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有接受和不接受的自由。而我们的“讲练结合”是把混同于讲和练,这就迫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一个别人预设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结果,教师或学校的无形压力就会延伸到本属于学生的自由发展,本来属于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这些本属于学生的自由发展的天地被老师所占据,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最后黄博士的结论是:把变成了讲练,这是中国在贯彻素质教育时必须改变的重要环节。


       +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确实把教学混同于训练。学生从上小学开始,教师就像驯马一样给孩子套上缰绳,钉上铁蹄,按老师的要求行走与奔跑,最后当然能驯出一批批温良恭顺的良马,但马的自由与灵性已荡然无存。我们现在的教育不正是从限制学生的自由开始的吗?我们习惯于把孩子束缚在安静的教室里,束缚在老师的威严中,束缚在教科书的标准答案里。我们不仅把知识当作技能一样让学生死记硬背,还心安理得地教学生沉湎于题海中,名曰熟能生巧,实则只是机械般的训练而已。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甚至最基本的质疑能力都被无情地抹杀掉了。当我们把学生一个个修剪得符合考试的统一的标准和模式之后,学生所回报的就是厌倦和逃避。所有这一切就是应试教育惹的祸,是升学率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机械化训练,是分数把学生逼成了解题的机器。学生在课堂里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想象的空间,没有质疑的权力,他们不厌学才怪呢。我多年来困惑的源头大概就在这里吧。


       +黄博士在书中说,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实践探索、合作交流。他说: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才是最富创造性与开拓性的。也就是说当人处于自由放松而又专注的精神状态时,人的创造性才是最强的。因此,我

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14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工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52465号

联系地址:雁荡路68号(后门)2楼        电话:021 53860908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718号

技术支持: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