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一场六百年的昆曲之约——记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昆曲进校园”活动
发布日期:2018-12-19 12:00:00    作者:教育工会    日点击量:

      昆曲,百戏之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丽一“宝”。20181214日,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的八年级学生及全体老师,在上海昆剧团著名表演艺术家张颋的带领下,一同走进了昆曲的艺术世界。

      张颋老师从昆曲的历史讲起,它最早起源于元朝末期的苏州昆山一带,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融合,于明朝开始盛兴。相传,昆曲作为当时的流行歌曲,举行了10万人的昆曲大会。三天三夜唱罢才决出第一代曲圣,并留下了无数传世经典,《牡丹亭》和《桃花扇》便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两部作品。

      昆曲和其他戏曲一样,也有“生”、“旦”、“净”、“末”、“丑”这些行当。但唱好昆曲却绝非易事。张老师说,目前全国唱昆曲的只有600人,在于其一字三韵的咬字发音和一步三“到”的舞姿步伐。紧接着,她以《牡丹亭》中最脍炙人口的唱段《皂罗袍》做演示,让大家身临其境地领略了昆曲之美。一曲唱罢,张老师请上三位女同学和两位女老师,教了大家一句唱词。在教授过程中,五位“学生”跟着张老师练习了有昆曲独特韵味的咬字,尤其是最后一个“许”字,需要拖长画一个“圆”。“学生”们在张老师耐心的指导下,一步步由难的长句化解为短的每两个字一念,再整体连读,慢慢找到了感觉。两位老师一组呈现前半句,三位同学一组呈现后半句,大家配合默契,在短短的时间里竟也学到了昆曲的几分韵味,有模有样。如此这般近距离的“亲密接触”,才让大家体会到昆曲“唱”的不易。

      昆曲的美不但在于“唱”,更在于“行”的丝丝入扣,张老师与谭老师共同合作的《惊梦山桃红》更向大家展示了这一点。最后,张老师叫上三位男同学与两位男老师,通过游戏“拷贝不走样”,学习了其中一个“探路”的动作。没有经过训练的老师与同学仔细端详了三遍,每一遍都专注地随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尽力跟做、模仿,十分认真。最终却没能“复制”下动作的一半,“拷贝走了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上台下的师生对此都有了更多的体会,对于昆曲表演者和昆曲本身又多了一分敬意。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短短的一个小时,随着张颋老师精彩的演说与互动,师生们收获颇丰,既领略了昆曲的曲声婉转,也欣赏了昆曲的舞姿动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与感悟。

 

相关信息


Copyright 2014 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工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5052465号

联系地址:雁荡路68号(后门)2楼        电话:021 53860908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718号

技术支持: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